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简介 > 正文

玻璃生产工艺厂家

  

  

  

  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对“新常态新发展新惠州”的报道。 《东江时报》采集

  

  中央及省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德赛西威公司采访。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中央及省主流媒体眼中的惠州怎样?5月11日~12日,省委宣传部组织由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南方日报》等10多家中央及省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我市开展“新常态新发展新惠州”主题采访活动。近期,相关媒体竞相推出有关报道,他们聚焦惠州有哪些关键词呢?《东江时报》对此进行梳理摘录。

  关键词1 大小齐鸣

  弹好大项目与小创新“合奏曲”

  5月18日,新华社以《弹好大项目与小创新的“合奏曲”:广东惠州探索创新驱动转型新路径》为题,报道了我市探索创新驱动转型新路径推动发展的经验做法。报道称,让大项目转型、让“小创新”活跃,近3年来,以石化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著称的珠三角城市惠州不仅弹出了一支“大小齐鸣”的发展合奏曲,也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增长新路径。

  报道认为,在大项目转型方面,惠州出现“大树长新枝”可喜局面。报道举例,作为传统支柱企业的代表之一,惠州德赛集团下属的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公司已经成为一家标准的科研型企业——— 3000多名员工中有900多名是研发人员、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10%;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成为惠州新兴的汽车电子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目前该企业正和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合作,研发智能化时代的互联网车载电子设备,产业前景极为广阔。

  此外,石化产业的大树,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新枝——— 在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油公司突破了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技术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此推动,惠州从传统的大炼油、大乙烯项目转向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产品领域,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为主的中下游产业异军突起,带动石化产业年产值逆势突破1300亿元。

  惠州让大企业、大项目“华丽转身”,更要让小创新、小团队“破土而出”。报道举例,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里的办公室墙上刷下了“市值超百亿”的标语,立下了成为 “全球智能装备领军企业”的梦想目标。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章玉认为,对于惠州而言,“抓大”的同时也必须“抓小”,只有大企业和小项目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圈”,才真正能够支撑惠州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转型路径,也才能真正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2 创新舞台

  留得住人舍得投入能突破壁垒

  新华社报道 《弹好大项目与小创新的“合奏曲”:广东惠州探索创新驱动转型新路径》称,在惠州,大项目和小创新的“合奏曲”,还有着一个精心打造的“创新舞台”。

  这“舞台”的内容有:留得住人——— 从2016年起惠州市每年投入10亿元面向全球市场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给高学历人才提供直接补助,并通过保障子女入学等措施解决高新人才的后顾之忧;舍得投入———截至2015年底,惠州全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55.8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11%上升到2015年的2.45%,年均增长超过30%,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位;有突破壁垒的勇气——— 仲恺高新区率先出台管理办法,允许孵化器产权分割转让,解决了社会资本资金回笼渠道单一、回笼速度慢等痼疾,短短一年间就有12家民营企业投身孵化器建设,为更多双创团队提供了广阔空间。

  报道引用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的话作为结语,“惠州的探索将受益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大项目和小创新合力形成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下,惠州正朝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目标稳步前进。”

  关键词3 “巨企”转型升级

  突破用地用人瓶颈坚守惠州

  5月18日,新华社还发文《伯恩光学:一家港资“巨企”的珠三角坚守记》,报道了落户惠阳区秋长街道“巨无霸”工厂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如何突破用地、用人瓶颈、坚守惠州的故事。

  该报道称,伯恩光学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制造商,也是苹果、三星等全球智能手机背后的“巨人”:全球市场每10块手机玻璃屏幕,就有一半产自伯恩光学。2014年底,该公司的竞争对手纷纷向东南亚转移、转产,公司总裁杨建文在思考要不要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用两三年的时间,把7万多人的工厂全部搬迁到缅甸等地去。在过去的数年间,确实有一些类似伯恩光学这样的大型劳动密集型港台资企业从珠三角搬迁乃至关停。

  杨建文最后决定坚守惠州。报道称,2014年之后,随着珠三角最低工资标准的进一步提升,伯恩光学一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支出就达到6.7亿元人民币,而原料价格的波动和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起伏,让这家投资巨大的企业还蒙受额外的冲击。伯恩光学走上转型升级之路。2011年伯恩光学开始布局研发的3D曲面玻璃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14年实现了量产后,新品立刻成为全球顶尖品牌智能手机的配件首选,2015年立刻让整个企业有了转型空间。

  “未来两年内,企业的用工规模将不会再进一步扩大,但研发队伍会从今年的600人扩充到1000人,未来随着需要还会进一步扩大。”杨建文说,更重要的是,伯恩光学开始从单纯出口代工转向内外销并举,在继续保持国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拓展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和产业已经成为这家港资企业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报道称,在这段艰难的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向企业伸出了援手——— 惠州市和惠阳区的干部“蹲点”企业帮助解决伯恩光学遇到的各种困难,从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厂房到支持配套上下游企业落户当地、提供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当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手机配件为主体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关键词4 对接创新资源

  “双创”团队深圳“移师”惠州

  在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发文报道惠州之时,省内《南方日报》及《21世纪经济报道》也发文,报道“新常态新发展新惠州”。

  5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报道《深圳三线邻居转型记:惠州,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对接创新资源》称,相比简单承接产业,惠州最新思路是,更强调对接深圳创新资源,以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精准寻求创新资源共享或引进。5月18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以《惠州工业进阶:人机网融合的产业未来》为题报道惠州在人机网融合的创新做法。

  报道称,如今,珠三角区域新一轮产业转移正为惠州带来发展机遇。随着深圳、东莞近年经济转型升级提速,不少产业陆续被迁往相邻的惠州。这也为该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15年惠州经济增速高达9%,领先珠三角多数城市,今年一季度惠州经济增速为8.2%,位列珠三角第2名,仅次于深圳。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认为,惠州的地理位置在早期确实是发展劣势,但由此形成的产业梯度性,以及较近空间距离优势,现在却构成新的转移动能。

  报道称,当前,惠州的发展思路更加强调对接深圳创新资源,注重以自身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精准寻求创新资源共享或引进,以推动转型升级。记者在惠州采访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双创”团队正带着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从深圳“移师”三线城市惠州。比如,罗荣文的“弗莱思特”创业团队就是例子,这家从事智能厨房产品研发的初创企业,目前掌握18项专利,前不久入驻仲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章玉说,惠州不少“双创”团队具有深圳血统,惠州已从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转为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深圳的创新资源,我们几乎都摸了一遍。”周章玉表示,新区引进“双创”团队的关键标准是要符合该市产业发展方向,甚至希望未来一些领域的创新上与深圳齐头并进。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